那么,当这套《青少年漫画逻辑》出现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些知识真的能以漫画的形式给孩子们讲清楚吗?这么难的事情真的适合青少年吗?当我真正看到书上的内容时,我觉得非常清楚。这套书将逻辑分为10本小册子,包括《命题》、《推理》、《与或非》、《蕴涵》、《可能性》、《世界》、《简单命题》、《公理系统》、《论证》、 “谬误”和“悖论”是关于逻辑的十个基本问题。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通俗地说,逻辑就是正确推理的规律。逻辑学家用符号来揭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但不那么容易发现的规律,以便我们可以方便地运用这些规律。
本书第一卷帮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抓住”“命题”。我们一直认为离我们很远的东西,原来隐藏在我们每天使用的语言中。那些能够直接判断是否与实施相符的句子表达就是我们所说的“命题”,与事实相符的命题就是真命题。与事实不符的就是伪命题。除了真实性之外,其实也存在争议,但在本系列书中并没有进一步讨论。
在理解了什么是“命题”之后,本书开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当你理解命题以及它们如何从简单到复杂时,复杂的复合命题就变得不那么困难了,因为我们可以将命题一一分成最小的部分,直到它们不再包含其他命题时,分析“连接词”并用真值表判断真假(突然感觉公考笔试有救了)。具体分析方法和内容在书中第3-6卷(《与或非》、《蕴涵》、《可能的世界》、《简单命题》)一一讲解。
经过“具体”的讲解,这套书逐渐升级到宏观层面,比如超级有趣的“公理体系”。这本书以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莱布尼茨的一个奇妙想法开始:“建立一种通用的、明确的语言,并使用这种语言将推理转化为计算。”那就是后来的“人工语言”。通过这些人工语言给出语义解释,建立公理系统,并根据公理推导出一系列定理。
其实,说到“定理”,我们是非常熟悉的。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当我还不明白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命题时,我就已经开始学习和运用“定理”了,首先是数学。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科目。当时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解释什么是“定理”,它从何而来。他只是告诉我们要记住并按照其内容使用它。直到今天我才补了这一课,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
另外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就是“人工语言”。如果你对逻辑有一定的了解,你就会知道逻辑中的语言和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在使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诸如“这真的是我们说的吗?”之类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词我都认识,但是却很难理解。”这种感觉弗雷格用人眼和显微镜的关系来比喻日常语言和大胡子人语言的关系:人眼很灵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节,但如果你用的话,就不太灵活了。想要用人眼观察细胞或原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原子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当我们在研究中使用显微镜时,人眼是最有用的。方便日常使用。
这句话说得真是生动、明白。 “人工语言”清晰准确,非常适合分析问题。然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仍然是我们习惯的语言,那些省略的、相似的、有趣的、有内涵的。丰富的语言是最生动、最真实、最栩栩如生的。 “逻辑”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研究它时,它是最真实、最方便的,但不必担心有了“逻辑”就会失去“生命”。
当然,这套书并不是为了“公考”而出版的。更多的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那些看似离我们名字很遥远,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断使用的学科。 - “逻辑”。书后有一句slogan:“浅显易懂又有趣,烧脑又快乐。知识和经验可能会欺骗你,但逻辑不会。”我深深认同,这确实是一套既有趣又烧脑的科普读物。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