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李嘉诚创业故事:从艰苦童年到长江塑胶厂的成功之路

    创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故事。下面请大家看一下名人创业小故事,一起来读一读吧!

    名人创业故事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的童年生活十分艰苦。 14岁时(1940年),中国战乱期间,他跟随父母逃往香港,投靠来自富裕家庭的叔叔庄敬安。不幸的是,他的父亲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作为长子,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不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他先是在一家手表公司工作,后来在一家塑料厂担任推销员。由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他得到了老板的赏识,短短两年就晋升为总经理。当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决心创业。他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正式创办了“长江塑料厂”。

    不过,李嘉诚预测塑料花生意不会永远乐观,他也相信事情最终会逆转。

    名人创业的经历_创业名人经历故事_名人创业经历故事简短

    于是吉柳退出,转而生产塑料玩具。果然,两年后,塑料花产品严重滞销,但“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值和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位居香港塑料玩具第一。出口业。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严重的银行信贷危机。人们惊慌失措。投资者和市民纷纷变卖房产离开香港。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房地产公司纷纷倒闭。 1967年,香港爆发反英叛乱,进一步将房地产市场推向绝路。

    不过,李嘉诚对香港工商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香港这个充满商机的殖民地不会长期混乱。当人们低价出售房产时,他却逆粮而行,购买了大量土地和旧建筑。

    三年之内,风波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量离开香港的企业回流香港,房地产价格暴涨。李嘉诚趁机将自己低价收购的房产以高价出售获利,然后回购有发展潜力的建筑物和土地。到 1970 年代初,他总共拥有 630 万平方英尺的建筑空间。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怡和、太古、汇丰、和记这四家资本最雄厚的英资外资银行在许多遭受巨额失业的企业中实力雄厚。李嘉诚决定利用长江实业雄厚的资金收购香港某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九龙仓,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店。

    1978年,李嘉诚又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策略,收购了另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妮,并成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然而,李嘉诚最令人难忘的胜利是他成功控制了老牌英国企业集团和记黄埔。

    名人创业的经历_名人创业经历故事简短_创业名人经历故事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拥有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着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国财团和记黄埔。这其实是“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也成为了英国资本的拥有者。财团中第一位华人。

    20世纪80年代后,李嘉诚的版图经历了一系列扩张。除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集装箱码头、零售等,形成坚不可摧的大型综合性财团,在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成立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以1130亿港元的价格将自己持有的Orange股份40%以上出售给德国电信,创下了香港历史上最赚钱的交易纪录。 Orange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也就是说,李嘉诚在短短三年内获利超过1000亿港元,资产翻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曾两次跻身全球十大富豪之列,个人资产达126亿美元(约合983亿港元)。他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上榜的华人。李嘉诚曾多次荣获世界各地杰出企业家称号,还五次获得国际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拓土”,李嘉诚已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港灯、长江基建等四家蓝筹公司,市值达7810亿港元,会计占恒生指数的20%。

    该集团拥有超过31,000名员工,是香港第四大雇主。 1999年集团利润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必须读半小时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据他介绍,除了小说,他还看文学、历史、哲学、科技、经济等书籍。这其实是他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的习惯。

    名人创业故事二、马云的三次创业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成立翻译机构,主要是出于三个考虑:

    1、当时杭州很多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

    2、他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是太忙了;

    3、当时杭州没有专业的翻译机构。

    名人创业的经历_创业名人经历故事_名人创业经历故事简短

    很多人有想法但从未付诸行动。但马云一有想法,就立即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销售内衣、礼品、药品等小商品。和许多推销员一样,他到处推销这些产品,并遭受羞辱和目光。三年来,翻译社靠马云卖这些杂货维持生存。 1995年,翻译社开始盈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无法与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发就是:永不放弃。只要你永不放弃,即使没有钱,你也能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 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个网站,虽然是一个极其粗糙的网站。

    该网站的建立源于马云在美国的经历。 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朋友在西雅图的互联网公司,亲眼目睹了互联网的神奇。他立刻意识到了互联网未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当即决定回国从事互联​​网工作。

    创业时,马云身上的钱还很少,所有财产只有6000元。于是我卖掉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又向亲戚朋友借了钱,终于凑了八万元。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总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说,不赚几百万、几千万,就不可能创办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有人说,如今的环境与马云创办中国黄页时完全不同。当时十万还可以,现在肯定不行了。对于中国黄页来说,资金确实是成立初期最大的问题。

    由于费用高、生意少,最悲惨的时候,公司银行账户里只剩下200元现金。但马云凭借顽强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将营业额从0增加到了数百万。

    当然,中国黄页后来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我认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还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立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阿里巴巴创业时,钱不多,只有50万,是18个人拼凑起来的。五十万是他们的全部家产。然而,凭借这50万,马云做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打造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进入全球网站前十!

    1999年,中国互联网进入狂热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家在互联网公司疯狂投资,而互联网公司也在疯狂烧钱。 50万对于新浪、搜狐、网易这样的大型门户网站来说只是一笔不小的广告费。阿里巴巴的创业之路相当艰难。每个人的工资只有500块钱,公司的开支就花掉了一半。

    8年过去了。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达200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8340.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